變化中的教育宗旨與教學內(nèi)容
1912年,當時的民國政府教育部通令將學堂改為學校的同時,宣布將原來的五年制改為四年制。在全國反封建斗爭的浪潮中,原中學堂時期的“講經(jīng)、讀經(jīng)”的課程被廢除。接著,1913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學課程標準。根據(jù)這個標準,當時的歸綏中學校的課程實行了一些改革。民國初年,隨著學校規(guī)模的發(fā)展,教員也有些增換。民國初期,由于辛亥革命的影響,反對封建統(tǒng)治、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,在歸綏有較大的傳播。這種傳播在歸綏中學校特別明顯。因為曾在歸綏中學堂甲班學習的王定圻,辛亥革命前后來到歸綏,曾任歸綏中學校校長。
辛亥革命不是一次徹底的反封建革命。辛亥革命后,統(tǒng)治中國、統(tǒng)治歸綏的還是一些封建軍閥。他們?yōu)榱俗陨淼睦?,企圖用改頭換面的封建思想來控制學校。民國元年,教育部頒布的教育宗旨首先就規(guī)定:“注重道德教育”,1915年(民國四年),袁世凱為了當皇帝,恢復帝制,怕引起人民特別是接受新思想影響的學生出來反對,對學校的教育宗旨有一個重新規(guī)定:“愛國、尚武、崇實、法孔孟、重自治、戒貪爭、戒躁進”。這就是說,袁世凱做皇帝,大家都要學習孔子、孟子對待皇帝的態(tài)度,要衷心擁護,老老實實服從,即所謂“法孔孟”、“戒貪爭”、“戒躁進”。這時,歸綏的封建軍閥都力爭來控制歸綏中學校,校長由當時所謂綏遠特別區(qū)任命,做校長的都是準備去當縣官的人。他們大都不懂得、也不是來專心辦教育的人,這樣學校當然不會有什么真正的發(fā)展和改革。
這時期,到學校讀書的也仍然多為官僚、地主等有錢人的子弟。他們上學的根本目的,是為了混個文憑,當上一個有名望的地方紳士。事實正是如此,在歸綏地方政府任職的許多人,都是從“歸綏中學?!碑厴I(yè)的,如李正樂、吳致中、趙允義等。
但是,民國初期的歸綏中學校,在教學內(nèi)容、教學方法、教學制度上和清朝時的歸綏中學堂比較起來,畢竟有所不同。原來的五年制這時改為四年制。原來的讀經(jīng)、講經(jīng)課也已取消,而且增加了藝術(shù)科目。這時學校先后建立起一套檔案管理制度(雖然多是形式的),例如:教職員檔案制度,教職員及學生考勤制度,學生的退學制度、學生修業(yè)、畢業(yè)以及管理事項,學生升降級制度等。
1919年爆發(fā)了“五?四”運動?!拔?四”運動不僅掀起了全國人民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,而且也匯成了一股勢不可擋的新文化運動的巨流。
在這股巨流的沖擊和影響下,隨著學校的較快發(fā)展,在教育方針、教學內(nèi)容等方面都有所變化。就全國來說,當時曾提出學校的教育宗旨為“養(yǎng)成健全人格,發(fā)展共和精神”。這個方針的提出,反映了封建的教育思想進一步削弱,資產(chǎn)階級教育思想影響進一步增強。1922年,北洋政府頒布了“學校系統(tǒng)改革案”,隨后即規(guī)定中學學業(yè)年限為6年,并分為高級初級兩級,各為3年。歸綏中學校從1923年起開始實施6年制,本年8月招收的十三班即為6年制初中一年級。
6年制的課程同4年制比較起來有如下幾點重要的不同:
(1)從原來的固定課程改為有必修課程,也有選修課程;
(2)從原來的學年制改為學分制;
(3)從原來的課時(按鐘點)制改為分數(shù)制;
(4)從原來的文言文改為語體文(即白話文)。
其他如課程名目和內(nèi)容也有所不同,如取消了修身,代之以公民;高、初中課程內(nèi)容的設(shè)置和比重也有所不同。
再一點需要特別指出的,就是在1924年(民國十三年),本校第一次招收了四名女生。這是新文化運動反封建斗爭影響的結(jié)果,也是歸綏、綏遠中學男女同校的開始,是中學有了女學生的開始(從全國來說,民國初年僅在小學可以男女合校,1920年,即民國九年,北京大學、南京高等師范開始招收女生,次年廣東省立中等學校開始招收女生)。